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,蒋介石为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,调集中央军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,滇军主力和川、湘、桂军各一部,共150个团、40万兵力,向遵义地区进逼。中央红军只有16个团、3.5万多人,敌我兵力极为悬殊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,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,在四川泸州西南的蓝田坝、大渡口、江安一线北渡长江,进至川西北,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,争取赤化四川。如渡江不成,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,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。
1935年1月19日起,红1、红3、红5、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、桐梓、松坎地区出发,向土城、赤水方向前进。28日发起土城战斗,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,予以重创,红军也付出不小代价。当晚,中央政治局开会,会议根据各路国民党军队正赶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,判明原定在这里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,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,渡赤水河西进,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,寻机北渡长江。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。
1月29日,中央红军一渡赤水,分三路从猿猴场、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,向四川省古蔺、叙永地区前进。这一行动使敌人非常恐慌,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进行追击拦截。鉴于敌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,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,毛泽东认为渡江北上已不可能,应在川、黔、滇地区寻求新的机动,待机歼敌。2月7日,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,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,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。接着,红军即向川滇边的扎西地区集中。
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,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,以17个师(旅)编成4个纵队,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、横江以东、叙永以西地区。在此情况下,毛泽东提出回师东进、再渡赤水,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,重占遵义的主张。
11日,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,于18日至21日在太平渡、二郎滩二渡赤水,向桐梓地区急进。此举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外。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,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、桐梓增援,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、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,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。24日,红1军团先头部队第1团进占桐梓,桐梓守军退守娄山关。25日,红5、红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,红1、红3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,相机夺取遵义。当晚,红3军团攻占娄山关。接着,红1、红3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。27日,在遵义以北的董公寺、飞来石地区击溃黔军3个团的阻击。28日晨再占遵义城。接着,将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93、第59师大部歼灭于忠庄铺、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。遵义战役从24日至28日,历时5天,红军连下桐梓、娄山关、遵义,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,俘敌3000余人。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。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,极目四望,吟成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:“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”
蒋介石吃了败仗,极为恼火,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,并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,企图南北夹击,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、鸭溪地区。中央红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,遂转兵北进,于3月16、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,向四川南部的古蔺、叙永方向前进。19日,红军攻占镇龙山,接着进至大村、铁厂、两河口地区。红军再次进入川南,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,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,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。
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,毛泽东决定,乘敌不备折兵向东,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。3月20日,为迷惑国民党军,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,诱敌向西;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,突然折向东北,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、九溪口、太平渡四渡赤水,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。26日进至遵义、仁怀大道北侧干溪、马鬃岭地区。27日,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,引国民党军北向;主力继续南进,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,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、安底等地。31日经江口、大塘、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。4月2日进至狗场、扎佐地域,前锋逼近贵阳。
这时,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4个团。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发现红军逼近贵阳时,惊出一身冷汗。急令滇军孙渡纵队3个旅火速东进“救驾”,同时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,并准备轿子、马匹、向导,准备随时逃跑。4月4日,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,歼其2000余人。至此,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,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。
滇军主力调往贵阳后,出现了毛泽东所预料的“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,就是胜利”的有利形势。在贵阳虚晃一枪的红军,乘虚直插云南。进入云南后,中央红军的主要任务是:抓紧“滇军主力全部东调,云南后方空虚”的机会,以最快的速度抢渡天险金沙江,把一直紧紧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远远抛在后面。为了顺利渡过金沙江,毛泽东再施调虎离山之计,命令中央红军先锋团威逼昆明,迫使“云南王”龙云调兵固守昆明,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,同时率主力迅速北上到金沙江南岸,准备过江。
从5月3日至9日,中央红军主力两万余人,利用缴获的6只木船,在洪门渡、龙街渡、皎平渡三个渡口抢渡金沙江。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,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、盐井坪渡过金沙江。当大梦初醒的国民党追兵赶到金沙江边时,已在红军过江后的第七天,船只已经烧毁,除了捡到一些红军的破草鞋外,其余一无所获。这样,红军就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。
四渡赤水战役,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,发扬红军运动战的优长,指挥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,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,声东击西、出其不意、避实击虚,陷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于徒劳往返、疲于奔命的境地。此役,把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,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、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。25年后,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:四渡赤水是我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。35年后,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哈里森·索尔兹伯里对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赞叹不已。他用诙谐而逼真的语言写道:毛泽东运筹帷幄,计胜一筹,蒋介石活像“巴甫洛夫训练出来习惯于条件反射的狗一样,毛泽东要他怎么样,他就怎么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