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父亲“哭”

2015年03月05日来源:长塘瑶族乡大湾小学 作者:肖宪金  点击数:

 

记得儿时的一天,父亲在给“306”抬水泥电杆,开大众伙食,班子里打“牙祭”,父亲居然把分到的五块熟肉用线串着拿回家。我们兄妹几个见到有肉吃,个个欢呼雀跃,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。

    在完小读书,那天刚下课,大家就涌出闷热的教室。 我惊喜地发现,父亲竟翻山越岭二十多里,浑身大汗朝我走来。

   “爸,大老远的,怎么有空来这里?”我满脸疑惑。

   “孩子,这几天太热了,给你送件背心来。”父亲边说边从黄挎包里掏出一件白色纱背心塞在我手里。这时,我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。

    ······

    后来,我师范毕业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,星期六下午就能回家,偶尔听到父亲自言自语:“出的出门了,嫁的嫁人了。”我知道这是父亲哼出的孤独声。怎么办?我用两个月的工资,买了台五十多元的收音机给父亲。父亲接过收音机,转身用衣袖拭擦着脸上的泪水——父亲“哭”了。

    听在沈阳当兵的表弟说,东北有一宝——乌拉草,做鞋垫可隔地气,有御寒之功。于是,我让表弟给捎来一双乌拉草鞋底,送给父亲。父亲在给雨靴更换这双鞋垫时,我明明窥见父亲的脸上挂着泪珠——父亲“哭”了。

    的确,“父亲给儿子东西时,儿子笑了;儿子给父亲东西时,父亲哭了”。儿子的笑是享受“爱”的笑,而父亲的“哭”又是什么呢?是激动,是兴奋,是骄傲,还是传统?今天为人父,为人爷的我才有所体会到其中的真实和内涵。

    过去,父亲“口咬黄土背朝天”,含辛茹苦,其目的竟是让儿女们尽情地享受无私且无法衡值的“爱”。物质丰盈的今天,父亲不缺金钱不缺物,社区、乡村也办起“敬老院”,亦缓释着父亲的孤独和寂寞,可精神饥饿还得需要儿女们亲力解决。

   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只有尽孝,父亲才能得到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,才能享受天伦之乐,从而精神爽朗,健康长寿。要尽孝,儿女们先得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,让百姓放心,让父亲安心。还得在繁忙的工作中,挤时间,钻空隙,带着我们特有的“东西”——不仅是金钱物质,也许是唠嗑烦恼,也许是喜悦喜报,回家“送”给父亲,定能让父亲“哭”一会。事实上,儿女们对父亲的亲情是其他情义无法比拟的,它是一条更为宽广的总能让父亲从阴暗冷漠走向光明温暖的通道。

让我们创造机会,让父亲“哭”吧!

 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